心系群众谋发展 情系民生做奉献
——市司法局落实爱民实践十项承诺见成效
司法行政工作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市司法局党委着眼大局,立足职能,认真谋划“一一一三一”工作思路,始终把落实爱民实践服务十项承诺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途径,作为推进干部作风问题专项整治的重要抓手,挖掘潜能,细化措施,切切实实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司法行政机关执法满意度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在全国人民调解工作会议上,濮阳市作为唯一地市作了典型发言。队伍建设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受到省人社厅、司法厅表彰。
法律援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完善便民措施,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严格落实律师值班制度,确保“12348”法律援助专线畅通;创新开通“濮阳市法律援助中心”微信公众平台,扩大法律援助的知晓率;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网络,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公平正义。目前,全市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158件,接待来电来访解答法律咨询15022人次。
人民调解工作持续创新。擦亮“龙都调解”品牌,创新人民调解“三三三”工作机制,全市建立了以县为枢纽、乡为主体、村为基础,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无缝衔接、协调联动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形成了社会矛盾大排查、大调处工作格局。开展“贯彻十九大精神调解纠纷促和谐”专项活动,力争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目前,全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民间纠纷2905件。
律师职能优势充分发挥。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找准服务保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员,有效推进了政府的依法行政和依法决策;完善律师“直通车”制度,当好重点企业的保健员,引导全市400多名律师先后与70多家企业对接,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调处重大疑难纠纷,预防发展风险,避免经济损失4亿多元。
公证“绿色通道”时时畅通。开展“优秀卷宗和优秀办证能手”评查活动,提高公证案件质量。对年老、残疾等当事人办理公证业务实行预约或上门服务。五年来,办理公证近6万件,年均增长超过10%。
司法鉴定惠民利民。全市司法鉴定机构推出执业公示等10项诚信服务措施,积极开展司法鉴定人教育培训、司法鉴定机构档案达标等活动,确保为每一名委托人出具科学、客观、公正、权威、规范的司法鉴定意见或报告。
法治宣传形式多样。创办了“法治濮阳网”和“法治龙都”微信公众号两个普法平台,组建了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和普法艺术团三支队伍,提升了法治宣传影响力,扩大了普法覆盖面。
广泛开展法治文化节、法治文艺汇演、法律知识竞赛、法治书画展览等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形成更多的濮阳法治文化新品牌。5月30日上午,我市宪法宣传暨法治文化建设现场推进会在范县召开。
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以市、县(区)法律援助中心为平台,将“12348”法律援助咨询专线升级改造为“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以乡、镇(街道)司法所为依托,打造集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实行“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制度,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南乐县和华龙区“一村(居)一法律顾问”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建成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445个,择优选聘法律顾问143名。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阳光透明。贯彻落实国家司法考试制度改革精神,建立健全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法律职业人员任职前培训制度,为考生提供全程网络化报名服务,实行一站式报名审核与采集,为行动不便的考生开辟绿色通道。
狱所执法公正公平。落实安全稳定责任制,完善了监狱长、强制隔离戒毒所所长接待日制度,做到每月10日面向社会公开受理群众咨询。设立举报箱、公示栏,聘请执法监督员,接受群众监督。选任32名市级人民监督员,共组织监督评议案件41件,在全国人民监督员管理信息系统部署会上做了交流发言,受到司法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警务督察进一步规范。建立程序规范、责任明确、整改到位、追责具体的督察工作流程,形成精准督察、公开通报、领导批示、挂账整改、严肃追责等“五步督察工作法”。完善并公示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督察事项、督察方法等10项内容,推进警务督察工作规范有序。坚持每月两次对执法单位和法律服务窗口进行督察,确保承诺事项扎实推进。全省司法行政系统警务督察工作推进会在濮阳召开,我市作了经验介绍。 (政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