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2
11

当前位置: 首页>>党纪学习教育

河南“名捕”——尚爱民

发布日期:2008-04-08 作者:濮阳市司法局

   步入中年的尚爱民,一脸朴实的微笑,乍一看去,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可就是他,被省司法厅树为“河南八大名捕”之一,被逃犯视为“天敌、克星”,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自1990年被选入省监狱管理局组织的追捕大队以来,已亲手捕获越狱、暴狱、脱逃罪犯68名,查证已死亡或重新犯罪罪犯29名。1991年被省司法厅评为“追捕能手”;1995年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1992年、1995年两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人民好卫士”称号。 横的怕不要命的   追逃工作所面对的越狱、暴狱逃犯,较普通犯罪分子更为敏感、狡猾、穷凶极恶,不少罪犯一旦逃离监狱,往往抱着以死相拼、一命换一命的念头。之所以栽到尚爱民手里,则因为尚爱民更不怕死。1979年2月他在老山前线经受了枪林弹雨的洗礼,几处负伤仍坚持战斗,最后被硬抬下战场送进了后方医院,被定为三等乙级残废军人。《人民日报》1979年3月8日曾以《打不垮的铁拳头》为题报道他的事迹。   1992年春节,尚爱民带两名追捕队员到我市某村执行任务,罪犯拒捕并抢夺枪支,警告无效后被开枪击伤,在押罪犯上路时,遭到他的亲属和一些不明真相群众的围攻。他们一边吼着“凭什么开枪?把人留下!”一边拿着农具当武器朝尚爱民逼过来。情急之中,尚爱民大声对两名队员说:“听命令,你俩还年轻,给我往后站,大不了我不过这个年!”当时有一柄铁叉距他的胸膛不到2米远,随时都有可能在他身上戳几个洞。尚爱民一边举枪与他们对峙,一边大声讲政策、讲道理,僵持了约有5分钟,才在当地干部的配合下解围。过后不少在场的人说:“面对铁叉,人家纹丝不动,没见过这么不怕死的。” 职业就是命令   尚爱民平时话不多,总像在思考问题,谈起工作来格外带劲。对每一名追逃对象的基本情况他都了如指掌,每一名逃犯的基本动向,他都能预测个八九不离十,同志们都开玩笑说他有职业病。有一年他出差到新乡,在街上同他认识的一个脱逃人员打了个照面,那人一晃就不见了。尚爱民立即判定有问题,经查证果然是一个脱逃犯。虽未接到具体抓捕此人的命令,尚爱民觉得,作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职业就是命令,抓!根据掌握的情况,他认定罪犯躲在新乡某厂他的姐姐家里。没带手铐,他就买了根绳子找到罪犯躲藏地“蹲点”。2个小时后,见罪犯匆匆忙忙出来,显然是觉得有些异样,准备向外地流窜。尚爱民蹑手蹑脚地从后面跟上,猛地大喊他的名字,他一惊撒腿就跑,被老尚一脚踹翻在地,用绳子捆了个结结实实。离开新乡前,罪犯的姐姐找到尚爱民,递上2万元现金说:“把我弟弟放了吧,我保证以后他不再犯法。”尚爱民严辞拒绝说:“犯了罪必须受到惩罚,我要对我的职业负责、对人民负责。”罪犯的姐姐抛下一句:“还有这么傻的人。”揣起钱走了。 追逃未有穷期   追逃工作的三特点是苦、累、险。尚爱民在外执行任务,有时需要化装成拣破烂的、收酒瓶的、要饭的去“踩点”,常常一连几天吃不上一顿热饭、睡不上一个好觉,夏天常中暑昏倒,冬天追逃不能穿棉衣,跑起来又是一身汗,有时感冒一茬接一茬,一连几个月不好。罪犯脱逃后,往往是躲到偏远的林场、煤矿、山村,他经常要步行几十公里,翻几个山头,才能找到罪犯的踪迹。每一次走出家门执行任务,都有可能是同家人的永诀。尚爱民的爱人,经常是在煎熬中等待,为此,不到40岁就患上了神经衰弱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更出色地完成任务,尚爱民在不惑之年仍然像当年一样刻苦训练,身手比20来岁的小伙子还敏捷、稳健,有时还在手腕上吊沙袋练习手枪瞄准。由于功绩卓著,近年来在全省监狱系统有了名气,每当人称赞他时,他总是说:“我是一名受党教育多年的老战士,比起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们,亮算不了什么。我亮个残疾人人,能够继续同犯罪分子作斗争,为党和人民作贡献,已经很满足了。” 老尚,祝您再立新功。                            (濮阳市监狱 )